1933年的一個春天,東北抗日聯軍的一支隊伍,在一處河邊的松林裡發現了一輛日本的軍車。這輛軍車發動機已經被破壞,車上裝著滿滿一車的子彈,但沒有發現駕駛員。
後來在河邊,大家發現了一具日本兵的屍體,仔細檢視時,身上有一張字條。看過字條後,大家沉默了許久,給這個日本士兵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然後埋葬了他。這個日本士兵就是那輛軍車的司機,字條上寫的是:“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我看到你們撒在山溝裡的宣傳....很想和你們會面,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包圍走投無路,我決定自殺。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給貴軍,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祝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二戰時期的日本國民,大多數都是被洗腦後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但也有一些良知未泯的人,而這裡能夠與軍國主義作鬥爭的大多是那些日本的共產黨人。能夠在那種全民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下做出如此的選擇,實在是難能可貴。那些人,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主義者。
與國際主義者相對的應該是民族主義者,按照某些哲學觀點,國際主義者關注於階級矛盾,而民族主義者則關注於民族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所謂的民族主義者更多的是被裹脅挾制,成為了特定階層達成目的的工具。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兩種矛盾自始至終相伴而行,但大多數時間都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這是與話語權的掌握有關的。一直以來,都是所謂的上層主導著社會的思想,民族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人類政治生活的主流也就不奇怪了。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底層人士在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有意識地覺醒。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發生,更加促進了這一趨勢,無產者更具有革命性,國際主義精神最終形成於歐洲也是必然的。壓迫最深,剝削最狠,共產主義革命最先在歐洲得以突破是有其歷史的必然。一旦有了這個突破,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止國際主義精神的蔓延發展,哪怕是在如今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日本士兵,他叫伊田助男,一個共產黨人,他和他的同志們,在日本全民一片狂熱的民族主義氛圍中,還能夠認識到真正掌握人類自己命運的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必將越來越明顯。失去了文化壟斷的上層階級,根本不可能繼續他們對於社會的掌控。基於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原因,民族的矛盾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但人類對於進步的追求,決定了在這個過程中民族矛盾將會越來越淡化,起決定性作用的將是階級矛盾,它的解決會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
歷史的發展總是呈波浪性的,無數次的逆流,都只會激起更大的反動。帝國主義的貪婪造成它們之間的矛盾,總是能促使社會的進步。共產主義運動暫時的挫折,讓它們更加的肆無忌憚,不是它們忘了歷史的教訓,而是其本質決定了它們不可能汲取教訓,如此一來只會有更大的浪潮正等著它們,鮮紅的太陽必將照遍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