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宋祖兒在《毛雪汪》節目中談論理想社交狀態時,表示自己交朋友的原則是過事。
她不相信朋友的一見如故,也不會把任何一段關係想得太美好,會透過事情來判斷對方是否為自己值得交往的朋友。
一開始覺得宋祖兒的交友方式很現實,細想之下,忽然明白,她其實只是在謹慎地篩選自己的朋友圈。
和無法“過事”的朋友來往,或為了朋友情誼、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其實是在消耗自己。
1
朋友,是你品行的縮影
《孔子家語》曾記載:一日,孔子對曾參說:“我死後,子夏會日益進步,而子貢則會日益退步”,曾參不解,便追問孔子的判斷如何得來?
孔子答道:“子夏喜歡結交比自己賢能的人,子貢則喜歡談論不如自己的人。不瞭解兒子是什麼人時,就會看他的父親;不瞭解這個人的本性時,就會看他的朋友。”
深以為然。
朋友是我們的縮影,他們的一言一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處世的態度和行為準則,旁人往往透過觀察我們身邊的朋友,便能大致熟知我們的品性。
很多人以認識“三教九流”的朋友為傲,以此彰顯自己的人脈和資源,等到負面影響出來時才幡然醒悟。
與賢良的人相處,就如同進入有香草的房屋,時間久了便不會聞到他的芳香;與品行惡劣的人相處,就如同進入鹹魚鋪,時間久了便不同聞到它散發的惡臭味,這是因為已經被同化;
所以我們選擇結交的朋友一定要慎之又重。
2
誤交損友,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男孩從小品學兼優,上大學後,認識了一群喜歡吃喝玩樂的新朋友。室友勸男孩別和他們玩太近,男孩不聽,認為室友有偏見。
有一次男孩和這幫朋友出去玩,在KTV裡,抽了一支別人遞給自己的煙,感覺非常好。後來他才發現,自己抽的煙其實是毒品,等他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染上了毒癮,悔恨不已。
看過這麼一句話:一片葉子跟毛毛蟲交朋友,整棵樹都要遭殃。
和三觀不正的朋友相交,就如同和毛毛蟲做朋友的葉子,再怎麼真摯純淨,也無法抵禦毛毛蟲身上毒素的侵蝕。
但人們往往會因為顧念舊情,不願和對方鬧翻,便繼續勉強維持破碎的友誼,有時候甚至為了證明自己對得起朋友二字,仗義相助,最終受傷的卻是自己。
電視劇《幸福二重奏》中,廖莎苦口婆心地規勸好友和已婚渣男分手,可好友硬是不肯,還讓廖莎別管她的事。
面對執迷不悟的好友,廖莎雖痛心表明,自己無法和一個跟有婦之夫的人做朋友。可在好友被渣男正妻痛打時,顧念情誼的廖莎,罔顧自己懷孕的身體,出手勸停,卻在爭執中被推倒,導致自己胎兒出血入院。
或許有人會質疑:萬一好友只是當下鬼迷心竅,自己卻不再把對方當朋友,是否過於薄情。
殊不知,面對犯錯的好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遠離。
遠離是為了給對方更多思考和處理的空間,給雙方的友情保留一點體面。如若朋友繼續執迷不悔,你可以禮貌而客氣;如若朋友最終能幡然醒悟,你依然可以張開懷抱擁抱對方。
《親愛的三毛》中寫道:一個影響不好的人,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敵人。
三觀不正、品行不端的朋友,待你再好也不能相交。
否則,輕則傷心,重則傷身,更嚴重的甚至還會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
真正的朋友,同頻同道,互相成就
阿爾貝·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寫道: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前路漫長,與你目標一致,願意陪你欣賞沿途道路風景的人,最終才能結伴同行。
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便是這麼一對陪伴彼此共同前行的朋友。
在認識之前,巴菲特在閉塞的內布拉斯加大平原從事著“低入高賣”的投資,而查理·芒格也還只是一個時薪30美元的律師。
兩人相識後很快結為好友,但他們從來都不會互相遷就容忍,有的只是做最真實的自己,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幫助對方。
作為洛杉磯知名商業律師,查理·芒格不僅主動把自己手頭上的有錢客戶都介紹給巴菲特,幫助巴菲特的基金從幾十萬美元級別上升到幾百萬級別,讓他的事業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芒格還引導巴菲特轉換投資理念,從投資“便宜貨”到學會投資長期持有的好生意,最終成就了巴菲特神話。
而對於查理·芒格而言,巴菲特是發現他投資天賦的伯樂,沒有巴菲特持續不斷的勸說和鼓勵,芒格不會進入投資領域,併成功從律師轉型為知名的投資人。
執著於朋友的多寡,不如執著於同頻的朋友。
擁有一個與你同頻同道、互相扶持的好友,勝過擁有無數個表面上的朋友。
4
八月長安曾寫過這麼一段話:世界上只有同類才可以做朋友,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往往只能在某個獵奇的時間裡做一陣子開心的同伴。被時間的洪水逃過,最終仍然堆在一起的,一定是同樣材質的小石頭。
選擇性交友,並非功利,而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
遠離損友,絕非寡義,而是為了封存曾經的美好。
重視朋友品格,就是在維護自己的品行。
真正的朋友,同頻同道,相伴同行。
END
作者:林木木,理性思考,童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