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投機
一篇關於投資的論文是不需要辯護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認識到資本在現代社會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人們普遍認為,投資者有權從犧牲自己的慾望或利益而積累起的財富中獲得合理的回報。無數的投資者使我們的通訊系統可以得到不斷擴充套件,允許他們獲得8%的資本回報,一般的明智者會充分認識到這是公平正當的。同樣,他們也會認識到支援這一複雜精細的金融機制的必要性,它能夠將一名紐約教師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數千美元轉變為加州水電站的裝置。只有不懂經濟的人才會把那些債券推銷員、經紀人以及金融領域的其他專賣人看作是“寄生蟲”或是“遊手好閒的人”。
至於投機,情況就不同了。常人絕對不清楚,成功的投機者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也對社會進行了補償,為社會財富做出了貢獻。只要他自己通曉投機運作,常人看到的更多是損失而非收益。表面上看,似乎投機運作對社會毫無益處,人們普遍認為,投機就像賭博一樣,成功產生的收益僅僅能夠抵消失敗帶來的損失。因此,傑·古爾德、丹尼爾·德魯以及其他著名的投機者並沒有成為受歡迎的名人也就不奇怪了。“木材投機”
不幸的是,“投機”這個詞讓大多數人立刻想到的就是“股票”這個詞。亨利·羅賓遜是一位知名的木材交易商,當他的鄰居們在當地報紙公佈的所得稅申報單上看到他上一年支付了一大筆錢給公庫的時候,他們自然地評價亨利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沒有人會說亨利是一個成功的投機者,儘管他的所得稅申報單上顯示利潤如此可觀的原因是他的存貨價值每一千英尺上漲了2美元,就像他的經營本領一樣。在這一情況下,木材交易商的大部分利潤其實根本就是投機產生的。儘管對於他的主營業務來說,投機是附帶發生的。百萬富翁的“舞蹈”
沒有必要去進行深入的研究來說明這種投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進入了每一種商業運營。在糖業市場的繁榮時期,甚至在1920年糖價最高達到22.5美分時,世界上所有的糖生產商、精煉商都完全沒有可能躲開一個短暫的繁榮。結果,古巴出現了盡情揮霍的“百萬富翁的舞蹈”。在1921年的糖市大崩潰中,糖的單價降到了可憐的每磅2美分,任何糖生產商想獲取利潤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這種極端的現象並不普遍,但是每一種商品的價格波動還在不斷髮生。在這種程度不同的價格波動中,所有的企業主——無論是鋼材生產商,還是小雜貨店的業主——都會受到他所經營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
必要的投機者
一個棉花紡織廠的成功不僅要靠經理運營該工廠的效率,更需要他買原材料時的精明,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那麼,成功的棉紡織品生產商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須是一個成功的原棉市場的投機者。如果他在不該買進的時候買進棉花,或是在該買進的時候沒有買進,那麼他的利潤就會很少,甚至沒有。
即便是那些對股票投機者有非議的人們來說,這也是一件順理成章被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有人會立即指出股市投機者與商人有著重大區別,後者並不是單憑運氣的投機者,他們的商業活動中會有一些固有的投機風險,這些風險要靠他們運用準確的判斷來降低,然而,這些風險對於他的主營業務來說是附帶發生的。一個紡織品生產商不會將經營一家棉花加工廠作為棉花投機的理由,他是為了向社會提供棉花產品才辦廠的。投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魔鬼”。人們可能會說,股票投機者沒有這種體面的理由來進行運作,他僅僅是買賣無形資產,這種無形資產在他手中時不會有任何形式的轉變。如果他售出的股票價格下跌,那麼他就已經靠不走運的股票買主的虧本而使自己賺了錢。如果他買進的股票價格上漲,那麼賺錢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事實上,投機者是那種本該很忙的閒人,是手中的資本可以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資本家。
對於股票經紀人的客戶從哪裡被吸引來的觀察結果為投機者的反對者提供了有力支援。一個律師會是一個強烈的股票投機的批評者,因為他的合夥人不認真從業而把工作時間花在研究早報的股票行情上或者乾脆逡巡在經紀人行情室裡。一位商人也可能和這位律師一樣,因為他發現自己一個很有前途的下屬對自己的工作失去興趣而瘋狂地迷上了股市行情自動收報機。那麼,有這樣一些數字眾所周知《數字來源沒人知道,但其真實性毋庸置疑》,那就是從長期來看,95%的股票交易商都是賠錢的,股票投機的批評家很容易瞭解到這一點。投資者必須投機
難道沒有這樣的人,證券投機對於他們正常經營活動來說,就像棉花投機之於棉紡織品生產商一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投資者同所有的商人一樣也必然是投機者。如果他自豪地說:“我從不投機!”那麼他就是個無知的投機者,並且很可能是一個不成功的投機者。正如商品價格的不斷波動對商人的財產有深遠的影響一樣,證券價格的波動也同樣實施著相同的影響。1914年,一位寡婦以95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面值為1000美元、年利率為4%的債券,後來在她要求銀行職員向她解釋什麼是“到期收益率”時才對事實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銀行職員告訴她,除了每年40美元的利息外,她的投資回報還包括她支付的購買價格與債券面值之間那50美元的差價,理論上講,隨著到期日的臨近,她的債券價值每年都會有一點增加。“聽起來很不錯,”她評論道,“但它們真的已經掉價了。”即便是最高級別的證券也有一定不可避免的投機風險。而且這種風險並不會因為你像一隻鴕鳥那樣把頭埋在沙漠裡,然後大喊“我從不投機”就會減少。
詞典裡如何定義投機
到底什麼是投機呢?著名的韋伯斯特詞典給出了很多種定義,其中有:1 事物各個方面在思維中的映像——智力測試; 2 “預期到土地或商品價格增長,從而進行購買並在漲價之後賣出以賺取差價的行為。”對於第二種定義,他加上了這樣的觀察結果:“投機只是使少數人致富,多數人都遭到了損失。”根據韋伯斯特詞典的說法,動機是我們區分投資和投機交易的標準。某人於1915年以60美元的價格購進“美國鋼鐵”,期望以更高的價格售出,那麼根據《韋氏詞典》,這個人就是一個投機者,儘管他可能改變了出售的主意並且把這隻股票列作他的長期投資。另一方面,一位先生在1921年以95美元的價格買入“美國電話”,以享受超過8%的股利回報,他就是個投資者,儘管幾周後他可能禁不住10%的利潤誘惑而將股票售出。雖然交易的結果可能與主要受益方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但是很顯然,我們在定義投機時不能忽略動機這一因素。基於這些原因,投機也許可以定義為:“期望從價格波動中賺取利潤的證券或者商品的購買或出售行為。”購進一箱雞蛋,打算以高於進價幾美分的價格將一箱雞蛋一打一打地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行為不是投機,儘管賣主可能因為雞蛋在售出之前價格上漲而獲得投機利潤。同樣,如果你6月份買進一車雞蛋,然後打算將整車雞蛋囤積起來12月份再賣出,這也不是投機,儘管在這種情況下雞蛋市場的價格波動會嚴重影響利潤。純粹的投機是指那種在同一市場上不實施分銷、倉儲或運輸等任何形式的服務的購進和售出行為。
有組織的市場儘管有人可能會對乳酪、造紙、椰子油或是其他任何可以想得到的商品進行投機,但大多數投機行為都發生在股票和存在有組織的市場的商品上。美國芝加哥同業公會為小麥、玉米、燕麥、豬肉以及其他一些食品的投機者提供了一個市場;新奧爾良和紐約棉花交易所是棉花投機者的市場;紐約糖與咖啡交易所是咖啡和糖的投機者的市場。為了消除投機者必須運輸大批次貨物或是倉庫收貨的麻煩,這些交易所通常採用遠期交付合同的交易形式。因為這些合約必須標準化,只可能成立交易所來交易那些容易分級的商品。像羊毛這樣的重要商品,不能進行這樣的分級,因而羊毛交易不存在像棉花交易所這樣的市場。
有組織的市場中最重要的是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股票交易市場,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有組織的證券市場中,有一千多隻股票和數量更為龐大的債券上市交易。還有幾百只證券是紐約場外交易市場和各個州交易所的交易物件。這些證券交易市場有嚴格的條例對證券上市公司的宣傳提出明確的要求,限制其會員對交易公眾的收費,並且以各種方式來尋求保障一個自由公開的股票市場。
一個民主的機構
證券交易所的機制適用於投資者也同樣適用於投機者。股票經紀人既不知道也不關心他的客戶屬於哪一類。當然,他知道他的客戶是以現金購買還是利用保證金交易的特權,但是僅憑這方面不能定義客戶的情況。付現金的買方可能主要是考慮到價值的上漲而買入。保證金交易商也可能後來支付借方餘額給經紀人購入股票,並透過長期持有它牟利。你可以放心地假設那些只買高階債券的人基本上是投資者,儘管他們需要承擔一定的投機風險。另一方面,在市場中頻繁變換自己地位的保證金交易商如果不是賭徒,那麼就理所當然是投機者。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非常多的證券買家和賣家的等級,他們的動機或多或少是混合的。我們不可能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說這一邊的是投資者,那一邊的是投機者。
希望還是判斷仔細看來,前面提到的《韋氏詞典》對於投機的兩個定義是有比較密切的關聯的。投機者需要採取的第一步是對他們要交易的證券或商品的周圍環境進行“理性的考察”。很明顯,《韋氏詞典》並沒有提到“希望”價格上漲,而是說“預期”。一個人對“火花塞”下注100美元,賠率為1賠10,他也許希望這匹精心飼養的純種馬在比賽時第一個到達終點。一個人做任何像賭馬一樣不確定的事時,是沒有合理的理由去憧憬一個幸運的結果的,因而,他是賭徒而非投機者。如果還是這個人,他基於期望而非判斷買了100股馬克卡車的股票或是其他什麼股票,那他同樣是賭徒。無論這種購買行為是由於自己研讀了內部人士透露出的資訊,還是不明智地讀了著名經紀人的市場分析報告,都不能改變他是賭徒的性質。
譴責股市投機行為的人通常認為該種行為是股市賭博,事實上,賭博是一種常見的股市交易活動,投機者經過認真思考後才會向他們的經紀人書面下達購買指令,他們的行為對社會具有重大的價值。
投資者的增值代理人
水往低處流解釋了地心引力的問題,同理,在證券市場中,價格也一直在尋求價值的高度,投機就是做出調整的代理機構。一個滿足新的社會需求,為社會增加新的財富,同樣也需要大筆新資本的新行業已經出現了嗎?機敏的投機者會發現它,購買它的證券,向投資公眾宣傳它的繁榮,給它提供一個新的信用基礎。一個曾一度繁榮的公司現在正突然崩潰、利潤驟減且管理層能力下降嗎?投機者正在股市中尋找著這樣隱藏的薄弱點,他會抨擊這些薄弱點,宣傳其反映在證券行情自動收報機上的困境,向那些投資者發出及時的警告。在這種情況下,投機者是投資者的增值代理人,不斷尋求機會使市場價格與投資價值相匹配,給成長型企業帶來新的資本源,切斷那些不能用現有資產創造利潤的企業的資本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