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蜂(Northeast Black Bee)——摘自《中國蜂業》雜誌
東北黑蜂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的一個地方品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俄國遠東地區傳入我國黑龍江省,是俄羅斯蜂(歐洲黑蜂的一個生態型)和卡尼鄂拉蜂的過渡型別,並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血統,與飼養於東北地區的義大利蜂,經過長期混養、自然雜交和人工選育後,逐漸形成蜂蜜高產型蜂種。
◎ 品種來源及分佈
19世紀50年代以後,沙皇俄國由俄羅斯南部、烏克蘭和高加索等地向遠東地區大量移民,一些移民將其飼養的黑色蜜蜂帶入遠東地區。19世紀末,上述黑色蜜蜂分別由三個方向進入中國黑龍江省:一是由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越江進入黑龍江省,二是由黑龍江以北地區越江進入黑龍江省,三是由滿洲里口岸用火車運入黑龍江省,分佈在中長鐵路沿線(至1925年,中長鐵路沿線飼養的黑蜂已發展至12430群)。
1918年3月養蜂人鄒兆雲遷入饒河,由烏蘇里江以東(俄羅斯)引進15桶黑蜂,用他自己設計的“高架方脾十八框蜂箱”在葦子溝定地飼養,後逐步繁殖、推廣,成為“饒河東北黑蜂之源”。中心產區為饒河縣,主要分佈在饒河、虎林、寶清等地。
◎ 形態特徵
東北黑蜂個體大小及體形與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大多為褐色,第2~3腹節背板有黃褐色環帶,少數蜂王為黑色。雄蜂為黑色,絨毛灰色至灰褐色。工蜂有黑、褐兩種,少數工蜂第2~3腹節背板兩側有淡褐色斑,絨毛淡褐色,少數灰色,第4腹節背板絨毛帶較寬,第5腹節背板覆毛較短。
◎ 生物學特性
蜂王產卵力強,早春繁殖快;分蜂性弱,可維持大群;採集力強,抗寒,越冬安全。不怕光,開箱檢查時較溫馴。盜性弱,定向力強。比意蜂抗幼蟲病。
◎ 生產效能
東北黑蜂生產效能見表1。
◎ 飼養管理
定地飼養的東北黑蜂佔10%,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的佔90%。通常蜂場飼養50~100群蜂,最多飼養240群。定地蜂場只生產椴樹蜜。定地結合小轉地飼養蜂場可利用兩個大蜜源:椴樹蜜源後再採秋季蜜源,或採椴樹蜜源後利用秋季蜜源繁殖蜂群。
80%以上的東北黑蜂採用18框臥式蜂箱飼養,20%以下應用俄式蜂箱飼養。冬季有10%蜂群室內越冬,90%蜂群室外包裝越冬。
根據當地氣候蜜源的特點和東北黑蜂的特性,實施早繁殖、早育王、早分蜂;適時繁殖適齡採集蜂、繁殖適齡越冬蜂;強群繁殖、強群生產、強群越冬等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