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耿直廉明蘇廷魁
(一)
穆彰阿為蘇廷魁題寫“進士匾”
文/蘇澤明 整理
蘇廷魁(1800~1878),字德輔,號賡堂。高要縣(今屬肇慶市鼎湖區)廣利鎮長利村人。晚清“天下三大鯁直御史”之一,著名文學家。
他身居重職,卻正氣凜然,廉正不阿,力抗外夷,為世人稱道。蘇廷魁熱愛家鄉草木,掌教端溪書院,修葺慶雲寺,其題“慶雲寺”橫匾現仍高懸慶雲寺……
蘇廷魁曾先後出任監察御史,刑科掌印給事中、端溪書院院長、河東河道總督等職。其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直言,為國家鞠躬盡瘁,在其任職過的山東兗州現今還保留有“蘇公祠”,足見其深受百姓愛戴。
蘇廷魁像。蘇念祖供圖
蘇廷魁生性聰穎,刻苦攻讀,他縣試府試都順利過關,再參加中央派往各省的學道(或稱學政、學合)所主持的院試。蘇廷魁成績突出,被院試錄取,成為肇慶府學的生員。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十七歲的蘇廷魁就成了補府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
道光元年(1821年),旻寧(嘉慶的次子,年號道光)登基,加開恩科。已成了廩生的蘇廷魁在這年的恩科中脫穎而出,鄉試結束後,在廣州龍虎牆發榜,蘇廷魁位列第三十一名舉人。是年,蘇廷魁21歲。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年底,蘇廷魁準備上京參加中央會試,考取最高的科舉功名“進士”。
蘇廷魁由南國來到北京。道光十五年(1835年)陽春三月,蘇廷魁參加了會試。
穆彰阿是這次恩科會試的主考官之一,他此時已是太子少保、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炙手可熱,權傾朝野。蘇廷魁和所有的舉子,見到位高權重的主考官穆彰阿,自是謙恭崇敬有加。
發榜時,蘇廷魁進了“貢士”之列,排名第二十八,接著要參加下一輪考試殿試。
殿試的地點最初設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便改在保和殿舉行。殿試只考策問,考查應試者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殿試策問的目的和初衷,不僅僅單純選拔人才,皇帝通常也希望能從中獲到一些治理國學的新思想和新舉措。
策問答卷的開頭、結尾以及中間的書寫都有一定格式和嚴格的字數限制,並且強調書法,規定用“院體”(也稱“館閣體”)書寫。字型要黑、大、圓、光,總之要寫得方正、筆劃要光圓,墨色要烏黑而亮澗。歷代帝皇都非常重視策問,往往親擬策問試題,還親自評判所有的殿試考卷,並對考官評定的名次重新審定,甚至親自幹預人才選拔。康照以後,放權由閱卷大臣批閱,只有前十名的試卷進呈皇帝御覽。這次殿試,穆彰阿等主考官對考試成績的高低排列,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殿試依照成績的高低分為三甲(三個等級)。一甲三人,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稱為“進士出身”,三甲稱為“同進士出身”。
蘇廷魁為二甲第七十六名進士,加上會考的成績曾排在第二十八位,便成了翰林院庶吉士。
蘇廷魁進士匾。高要區博物館供圖
中了進士的人都拜主考官為“恩師”,同科高中者皆為主考官的“門生”。作為主考官的穆彰阿很賞識蘇廷魁的才華,蘇廷魁受到恩師垂注關愛,自然感到高興。穆彰阿還是翰林院掌院學士,蘇廷魁在翰林院當庶吉士,常有機會見到穆彰阿。位高權重的穆彰阿很喜歡蘇廷魁這個門生,揮筆為蘇廷魁寫了“進士”匾,引起不少人的羨慕。進士匾送回家鄉掛在長利青雲坊祖屋,真是耀祖光宗。這塊署著書寫者穆彰阿大名的牌匾,二十世紀80年代初被高要縣文化部門發現收藏。
編輯:蘇耿仁
本文內容不代表本號觀點
天下蘇家古今事,盡在蘇氏資訊平臺。歡迎投稿、閱讀、點評、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