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天團
丁賽能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
趙倩華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說起痴呆,人們總會將它與老年人聯絡起來,但認知障礙和痴呆可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屬”。
就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而言,約5%的患者會在65歲之前甚至更年輕的時候發病。
早發性痴呆,正悄悄威脅著中青年人的腦健康。
什麼是早發性痴呆
早發性痴呆也稱為青年起病型痴呆,是指在65歲之前發病、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獲得性認知功能障礙。
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約為50歲,少部分甚至在20~30歲就已發病。
據估算,我國目前約有1100萬痴呆患者,其中至少50萬人為早發性痴呆。
由於發病年齡相對較早,不少患者多還在工作、生活的活躍期,老人贍養、子女撫養、配偶關係、遺傳等問題接踵而至,本人及親屬面臨著社會角色衝突、經濟危機和家庭關係危機等多重難題,社會影響深遠。
總體而言,早發與晚發性痴呆患者,腦內病理改變類似。然而,早發患者的認知衰退往往更快速、精神異常更突出、生活能力障礙更顯著。
研究發現,早發痴呆患者腦內的病理性變化,如瀰漫性腦萎縮、廣泛腦代謝降低、神經元纖維纏結等,較晚發者更為嚴重。
遺傳因素
已知三種基因——早老素蛋白1(PS1)、早老素蛋白2(PS2)、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基因與早發性痴呆有關。
環境因素
如教育水平低、社會經濟狀況差、酗酒、心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等。
生活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年輕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如熬夜追劇、作息不規律、睡眠障礙、焦慮、抑鬱等,都會損傷認知功能。
及早確診至關重要
公眾對於早發性痴呆認識嚴重不足,甚至在醫務人員中也存在知識盲區。這類患者的起病症狀常不典型,健忘/記憶損害較少見,精神異常、個性改變更多見。
因此,早發性痴呆常被漏診或誤診為激素水平紊亂、心境障礙等。
據統計,早發性痴呆患者的確診時間平均延遲1.6年,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健康支援,極大影響了其預後及生活質量。
認知障礙年輕化
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的記憶障礙門診的確見到不少年輕就診者,且就診人數有逐年增長的態勢。
01
其一,由於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加之對認知障礙疾病知識的持續宣教,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自身的認知和思維問題,其中也包括中青年人群。
02
其二,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腦力負荷重,不少年輕人的認知障礙,實質上是輕度焦慮、抑鬱狀態的軀體化投射,適當放鬆減壓、心理疏導後,症狀可逆。這有別於前文講到的器質性早發痴呆。
此外,由於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各種血管危險因素和伴發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發病年齡越來越早,導致卒中年輕化;相應地,血管性認知障礙或血管性痴呆也更多地累及到年輕人。
積極控制血管危險因素迫在眉睫。
懷疑認知障礙該怎麼辦
首先,中青年人群若懷疑自己發生了認知障礙,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談之色變,應及時到記憶障礙專科門診就診。透過規範、全面的檢查,明確診斷。
如為焦慮、抑鬱、心境障礙導致的“假性痴呆”,要調整心態,適時減壓,必要時給予心理疏導、藥物治療。
確診為早發性痴呆的患者,應在正規醫院接受長期系統化治療,提早規劃工作生活,同時,患者及親屬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接受遺傳學篩查。
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可減少約40%的痴呆發病。歐美知名團隊研究發現,透過積極倡導及危險因素防控,發達國家的痴呆發病率已呈下降態勢。
在此也呼籲各界給予早發痴呆群體更多關注,發展針對中青年群體的社會和公益支援。
|本文首發:家庭用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