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美國智庫“國家利益中心”專家保羅·希爾發表文章《讓中國“咄咄逼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指出在西方媒體的炒作中似乎中國經常性對外發動“侵略擴張”。確實,中國與其周邊許多國家都存在著邊界劃線、島礁海域方面的爭端,而且爭端有時會演化為危險的軍事對抗,甚至是流血衝突。
然而,只要有對抗和衝突發生就立刻指責中國顯然是不公平的。例如在南中國海,導致中國大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和軍事存在的“行動-反應”迴圈,也包括了對立的聲索國加強自身立場和抵制任何限制其行動自由的努力。並非是中國第一個開始在南海島礁上製造各種人工建築物。更明顯的例子在東海,中國在過去10年間確實加強了軍事化存在。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日本將有爭議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單方面實行所謂“國有化”,並改變其原有立場。一些學者明確指出,東京原有立場是承認中日之間存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的領土爭端並願意將其擱置。但東京實行所謂“國有化”則意味著其立場轉化為這個小島嶼“完全是日本領土、不存在爭議”。中國絕不可能對此漠視不管,那樣等於承認日本的新立場。
因此,率先“單方面改變現狀”的是日本,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是佔理的一方。另外,美國之所以認為中國在中印邊界的行為“咄咄逼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度有“策略”的報道,而中國有關“是誰挑起了中印邊界衝突,是非曲直非常清楚”的說法同樣可信。在一些公正的評論者看來,印度方面的部分報道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比日本的宣傳更不能信。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這些領土爭端中,單方面挑起緊張局勢也許都不符合中國的根本性利益。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中國早已準備暫時擱置領土爭端。但當其他爭端方採取單方面措施,以挑戰或削弱中國地位的方式打破平衡時,中方就會感到必須做出反應,而且往往會做出強有力的反應。對這些局勢進行準確和客觀地評估並制定最有效的對策,美國需要考慮基本的互動因素,而不是一味聽信其盟友的片面說辭。中方期望或至少尋求其他國家對其觀點和所採取行動的環境有所瞭解,這合情合理。文/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