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芍藥甘草湯源流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系仲景為傷寒誤汗亡陽,陽復後腳攣急而設。白芍益陰和營,炙甘草補中緩急,故其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之效。其運用範圍甚廣,僅《傷寒論》中就有24首方使用了這一配伍,使用率達21%。仲景及歷代醫家十分重視此方的化載運用,國內外同仁研究該藥方成果甚豐。
仲景用本方加附子,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外感風寒、發汗不解、陰陽俱虛反惡寒者;加黃芪、大棗,名黃芪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筆者認為,四逆散亦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柴胡、枳實而成。蓋芍藥甘草湯治汗後津傷之攣急,四逆散治四肢厥逆、腹中痛,二者同出一轍,僅輕重有別矣。
後世運用此方多有發揮,如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治熱痢裡急後重、腹痛便膿血;加白朮,名白朮芍藥湯,治脾溼水瀉、身重睏乏。《素問病機保命集》載本方加當歸、黃連、檳榔片、木香,名芍藥散,治下利膿血、裡急後重。芍藥、甘草這一組合在《傳信適用方》中,名中嶽湯,治溼氣腳腫、全身疼痛;在《朱氏集驗方》中,名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歲時廣記》用白芍、甘草,按5∶1之量,治腳氣腫痛;《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用赤芍、生甘草,按(5~10)∶1之量,治急性乳腺炎……推廣運用不一而足。
二、芍藥甘草湯治痛經驗
現代研究表明,芍藥甘草湯主要有鬆弛骨骼肌、解痙鎮痛、抗潰瘍等作用,適用範圍十分廣泛。筆者總結前賢之經驗,將本方用於急慢性痛證、消化系統疾病和老年病,效果甚佳。
①急慢性痛證
吾師鄭家本擅長用此方治急性病症。如治三叉神經痛患者王某,用白芍60g,甘草10g,加刺蒺藜、白芷、葛根、地龍、全蠍,8劑而愈;治膽石症患者楊某,白芍90g,甘草10g,加酒大黃、虎杖、雞內金等,10劑排除1cm大小結石數枚;治膽道蛔蟲症患者陳某,白芍60g,甘草10g,加烏梅、炒川楝、酒大黃等,1劑腹痛大減,3劑排蛔蟲30多條;又治腎絞痛患者段某,白芍60g,甘草10g,加木通、延胡索等,服藥2小時痛減,數劑而愈。特別是家本先生自創之“昆海排石湯”治療尿路結石,以本方加昆布、海藻、桃仁、紅花等,治泌尿繫結石數百例,排石率達85%。
治療頭面部疼痛,特別是血管神經性疼痛,以赤白芍各30g,甘草6g為主,配白芷、川芎、葛根、全蠍、蜈蚣、蜂房等,效果十分理想。
治青春期痛經,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緊張導致的痛經,以赤白芍各30g,炙甘草10g,加失笑散、鬱金等,一般使用3~4個月經週期便愈。
②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多虛實夾雜,且病程日久,治療宜攻補兼施、寒熱並用、升降勿過,即“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筆者常以赤白芍各30g,甘草6g為主,治消化道潰瘍及其炎症,隨寒熱虛實之不同而加減變化。寒症去赤芍,加桂枝、良附丸之類;熱證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柴胡之類;虛症去赤芍,用炙甘草加四君子湯;實證加酒大黃、枳實、檳榔片等。對慢性潰瘍病,以赤白芍各100g,白及120g,共為極細末,每次5g,飯前1小時服,日服3次,效果甚為滿意。
慢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徵,多見便秘、腹瀉交替出現,病程長,一般治療效果不佳,特別是濫用抗生素後,菌群失調所致慢性腸炎。
筆者曾治一中學生,近兩年大便不成形,一日數次,大便常規及細菌培養均為陰性。追問病史,患者曾在2年前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治療闌尾炎,爾後每服用抗生素則腹瀉加重,診為菌群失調。擬赤白芍各30g,生甘草6g,陳皮10g,白朮、藿香各12g,6劑而愈。對慢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徵亦可用芍藥甘草湯為主加健脾燥溼理氣之品治之。
③老年病
據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且性味平和的特點,可將其廣泛用於治療多種老年病,特別是血管平滑肌痙攣,導致的組織缺血缺氧所致的症狀,治療多事半功倍,得心應手。如冠心病,重用赤芍30~60g,炙甘草6~10g,加丹參、琥珀等;骨質增生,用赤白芍各30g,炙甘草6g,加葛根、丹參、水蛭、骨碎補等;前列腺增生,用赤芍30g,生甘草6g,加琥珀、車前子、水蛭、桃仁等。
對於老年性習慣性便秘,不少患者用果導片、黃連上清丸之類,以圖一時之快,然猶如以油救火,便秘日重。筆者以白芍30~40g,生甘草10g,加四妙勇安湯治之,多在服藥2~3劑時順利解便,且無便後燥結之慮。此方對陰虛、氣滯、食阻之便秘,亦應手取效。
有文獻報道,以芍藥甘草湯治療不安腿綜合徵臨床效果好,為首選方。筆者受此啟發,對老年肌肉顫動、脹痛、痠軟麻木之症亦多以芍藥甘草湯治之,療效顯著。
三、結語
仲景所創芍藥甘草湯這一基本方,深受後世醫家喜愛,且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達原飲、防風通聖散、膠艾湯、八珍湯等數十首名方中都含有這一基本方。
該方臨床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凡骨骼肌痙攣、肌痛、神經痛及因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內臟疼痛等均可使用。經長期臨床證實,其緩急止痛的效果十分令人滿意,用之得當,常有立竿見影之功。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眾號 藥之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