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時任濟南軍區宣傳幹事的陳延華,忽然詩興大發,把自己當年的一段神秘經歷寫為一首現代小詩:《祖國門戶的閂》。這首詩還被成功刊登在某部隊刊物上,令陳延華欣喜萬分。未曾想到,這首小詩的發表卻遭到了領導的一頓訓斥:
“陳幹事,你膽子真夠大的,那是國家的1號機密,要是讓蘇聯間諜破譯出來,看你吃不了兜著走!"
長城
而這首詩中所述的“祖國門戶的閂”,正是指六十年代防禦蘇軍的“現代長城”,這一“現代長城”又被叫做“人造山”,它是由林彪策劃,毛主席拍板建出,耗資無數,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一“現代長城”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為何如此神秘,連部隊刊物上都不能公開談論呢?
愈發劍拔弩張的蘇聯威脅
我們之所以要修建這所謂的“現代長城”,正是因為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的逐漸惡化。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在赫魯曉夫“中國威脅論”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妄言之下,中蘇的意識形態逐漸出現分歧。
不僅如此,蘇聯的霸權主義也逐漸向中國主權伸出魔爪,一度要求在中國領土建立長波電臺和艦隊,企圖從軍事上控制中國,遭到了中國的強烈反對,自此,中蘇關係正式破裂。
赫魯曉夫
中蘇關係破裂之後,中國掀起一股批蘇修的風潮。而蘇聯也愈演愈烈:在中印衝突上,蘇聯不問是非曲直公然偏袒印度,與中國作對。與此同時,蘇聯還撤出對中國的各項援助,變本加厲地向中國索債,大有對中冷戰之勢,使得中國一度陷入艱難境地。
自1968年開始。蘇聯還在新疆邊境大量增兵,還以幫助蒙古南方助防為由,在中蒙邊境駐軍,向中國持續施加軍事壓力。見此狀,中國也在北部地區增設大量軍隊,此時的中蘇雙方劍拔弩張之勢岌岌可危,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珍寶島戰役
果然,1969年,蘇聯就開始對中蘇邊境發動區域性地區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就連西方國家都紛紛斷定中蘇必有一場惡戰,但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中蘇雙方最終都未真正開戰。即便如此,中蘇局勢的緊張也絲毫沒受到影響,據後來相關歷史資料統計顯示,自1964年起,由蘇聯主動挑起的各類邊境衝突事件竟達到了四千多起。
也就是在中蘇關係最緊張的六十年代裡,以毛主席為首的各層領導人紛紛都捏了一把冷汗,隨時保持著高度警惕。要知道,彼時的蘇聯可是與美國相媲美的超級大國,軍事能力十分強悍,若真的向中國大軍壓境,必然會打破中國好不容易換來的幾十年和平穩定,將中國再次拉入戰爭的泥沼。
蘇軍
以“現代長城”應對“鋼鐵洪流”
隨著戰爭爆發可能性的逐漸增加,如何防止蘇軍入侵就成為了我國國防的一大重要課題。可是在蘇聯號稱“鋼鐵洪流”的強大軍事力量重壓之下,新中國只能採取積極防禦的態勢來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蘇軍壓境。
從以往作戰經驗來看,我軍比起大規模平原作戰,其實更擅長依靠地勢掩託採取更加靈活的游擊戰術。而大規模平原作戰正是蘇軍“鋼鐵洪流”所擅長的把戲。
在大規模平原的開闊地勢之中,蘇軍的先進坦克裝甲叢集將勢如破竹,一瀉直下,再加之空域轟炸的升維優勢甚至核武器的降維打擊,彼時國防力量薄弱的新中國將如螳臂當車,不堪一擊,很快陷入被動局面。
鋼鐵洪流
而蘇聯最有可能乘虛而入的大規模平原,正是我國的華北平原。因此,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還要讓蘇聯“出其不意”。於是,一項絕密的工程提上議程,它就是號稱“現代長城”的“人造山”軍事基地。
經過林彪的詳密策劃和毛主席的正式拍板,這項絕密工程正式啟動。與此同時,以華北為重點的北部地區的工程兵,紛紛忙碌起來,修築出數目驚人的“人造山”。針對這項至關重要的國防工程,毛主席指出:
“沒有山的要造山,有山的地方打山洞。”
毛主席
林彪一手策劃“人造山”
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陳延華,正是在巴丹吉林沙漠修建“人造山”工程的部隊。他本以為這是“公開的秘密”,卻沒想到是“嚴格保密的秘密”。在當時,所有參加修建的領導幹部和士兵,不但對其身份進行高度保密,就連他們留給家人的通訊地址都是假的。
而這個神秘的“人造山”工程,正是林彪一手策劃的手筆。早在蘇聯向中國北方邊境增兵之時,毛主席就敏銳地察覺出蘇聯的陰謀詭計。在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就提出要在北邊建立多條防線以防範蘇聯的長驅直入,時任軍委主持的林彪,便提出建立“東方馬奇諾防線”的設想,修建“人造山”工程。
馬奇諾防線
所謂的馬奇諾防線,就是二戰時期法國為防止德國入侵修建的防禦工事,內設大量火力武器並配套發電醫院工廠等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這道在法國人眼裡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的馬奇諾防線最終並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德軍直接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接從背面偷襲法國,馬奇諾防線最終形同虛設。
因此,在林彪提出“東方馬奇諾防線”這一設想時,許多人都並不看好,但是對於這個時候的中國來說似乎也已別無他法,只能先建著試試。出於謹慎,中央軍委先是在天津和西北地區進行試點,並向毛主席彙報成果,毛主席對此十分支援,這才拍板開展了這個絕密的防禦工程。
人造山
在林彪“人造山”的設想之中,“山”的外形並不是直接將土塊壘成碉堡這麼簡單,而是要模仿自然形成的山體形態,建造出形態不一的次峰主峰,並在山上種好足夠的植物,使其從外觀看起來與真山無異。所以這項工程才會如此嚴格保密,若是人人皆知,那麼這些“仿生建築”就失去了偽裝的意義。
但是,這個“仿生建築”的工程量並不簡單,就建造標準而言,每一座山在根據地形修建之後,至少都要達到二十公里左右的長度,二百五十米左右的寬度,且山體高度還要在三十米以上。足以可見這項工程的規模之大。
人造山
不僅如此,一座“人造山”的內部還要保證能夠同時容納大量的屯兵洞和戰備軍需庫,以及利用戰略高地來偵查的觀察所。就連牆體都要達到足以承受五百磅到一千磅爆破彈的強悍防禦力量。
所以,這項“人造山”的工程才被稱之為“現代長城”。與秦始皇修築的古代萬里長城如出一轍的是,古代萬里長城抵擋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而“現代長城”抵禦的是北方蘇聯戰鬥民族的裝甲坦克。
“現代長城”遭質疑
但是,關於“現代長城”這一浩大工程的評價,許多久經沙場的將軍都對其持懷疑態度。十大將軍之首的粟裕,經過對“現代長城”的實地考察,認為“人造山”在現代高科技戰爭的降維打擊下,根本攔不住蘇聯的鋼鐵洪流,而且一座山的建造成本不菲,價效比不高,還勞民傷財。就連一向謹言慎行的周總理,在聽完粟裕的觀點後,都直言不諱道:“確實如此。”
同時,蘭州軍區司令皮定均,也十分質疑“現代長城”的實用性,在他看來,如果蘇聯不搞平原大規模掃蕩,而是包圍切斷軍需供給,區區一個“人造山”也撐不了太久,反而會故步自封,不戰而敗。
就連一向穩重的徐向前元帥,在實地考察人造山之後,也脫口而出:“簡直是異想天開!”
人造山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聲,林彪也坐不住了,直接派遣自己的秘書張雲生和李文普前去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兩人的實地考察,他們也發現了“人造山”在建設過程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首先就是工程量大,工程難度也大,往往投入一個營的兵力日夜不停地修建好幾年都難以竣工。
其次,“人造山”工程內部也存在諸多設計缺陷,許多工事通道修建不合理,導致兵力炮火難以迅速透過,使得實戰價值大打折扣。
於是,兩位秘書也將“人造山”的問題如實彙報給林彪,總結道:“總體感覺不是很成功。”,林彪聽完彙報,心情頗為沮喪,對於這位戎馬半生的元帥來說,“人造山”恐怕已經成為了他履歷上的一篇敗筆。
林彪和毛主席
後來,隨著“人造山”的反對聲逐漸強烈,中蘇關係逐漸緩和,這道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現代長城”才逐漸停工,不過這項工程所造成的浪費已經無法挽回。雖然“山”沒造成,但是這種“愚公移山”的逆天精神還是十分可畏,展現出中華民族面對外敵來犯敢於“亮劍”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