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水精域,心同山月清。
白雲歸岫影,黃葉隔林聲。
野鶴聞僧性,崖花淡客情。
高寒吾不畏,即此是瑤京。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題為《水星寺秋末晚眺》作者為清嘉慶年間時任普安廳(盤縣)同知的夏成業。
水星寺地處燕縣老城的營盤山東麓,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有600多年史。初建時名為“三官閣”。所謂翻,就規模來說遠遠不如後來建造的水星寺了。
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由營盤山徙普安州治所人衛城、與衛同城分治。從這時起州衛同城的盤縣老城,人口逐漸增加與此同時,一些寺廟道觀、祠堂相繼建成。到了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1年),地處老城管驛坡西側(現城關鎮人民北路中段的三官閣.為了寺廟的擴充套件,不得不遷到營盤山東麓。三官閣遷址後,改名為水星寺,當年還修建了上下兩殿。水星寺得名,有一說法,因寺廟東向與火焰山對峙,地方人頗信風水,欲取水克火之意,故名水星寺。清咸豐年間,一姓陳道人居住寺內,更名為水晶觀。清同治年間,大坡鋪(今紅果鎮沙坡村)伊斯蘭教阿訇張凌翔及其好友馬河圖率領回民起義,歷史上稱“白旗造反”,義軍一度攻佔了廳城(盤縣老城),致使水晶觀多處被毀。事後地方鄉紳吳君襄捐贈銀兩對水星寺進行補修,使其基本復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又由佛門信士資助,對前殿進行了改建,殿內塑起了慈航、觀音等數尊佛像,並在臨街之處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牌坊,牌坊上書三個大字“水星寺”。從這以後,水星寺不但恢復原名,且納人丹霞山護國寺的管理,成為護國寺在盤縣城的又一子廟。 歲月滄桑,禍福相依,在歷史的程序中,水星寺曾有過數百年的興盛時期,但也經受過不同程度的大小“劫難”。曾幾何時,詩人筆下“即此是瑤京”的古剎,成林的古木被伐,殿堂佛像被搗毀。法器經書被查收,由於無人問津,殿宇呈傾倒之勢。當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僅是一片荒涼景象。
1978年後,原水星寺住持心如和尚率先發起修復水星寺,緊接著德雲和尚四方募化籌款。地方政府十分重視這一修復工作,撥出專款資助水星寺的修建。政府的關心,佛門弟子的努力,熱心群眾的捐贈,水星寺終於修復。
修復後的水星寺,佔地千餘平方米,前殿與後殿均在東向的中軸線上。前後殿之間,兩側廂房對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前殿為木質結構硬山頂,穿鬥式樑架,殿堂為過廳,廳中塑有佛像兩尊前者彌勒,後者韋馱。後殿(即大雄寶殿)處於居高位置,為木質結構歇山頂七架樑,前帶雙步廊,屋面兩翼用仔角梁起翹。後殿明間為摘扇六合門.內重塑釋迦牟尼觀音等諸多佛像於平臺之上。佛像造型工藝精湛,令人讚歎!近年來,後殿兩端又擴建了兩座佛堂,增塑了佛像四尊,並從人民北路中段西側沿舊時山間小道築石階百餘級,緩緩而上,直抵寺門。
經過三年的修復,1983年水星寺對外開放。山門再次開啟的水星寺那古樸歸真的殿堂,那大院內挺拔的常青樹;那花圃裡的玉蘭、夾竹桃和油樹;那魚池裡遊動的金魚及懸掛在壁上的書法與繪畫,吸引遊人駐足。每逢節假日,遊人絡繹不絕,這塊佛門聖地更是熱鬧非凡。水星寺有今天的景象,體現了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其次,得力於現任住持惟元和尚。是他“廣結善緣”多方求助,為寺院增添了新的亮點,豐富了寺院的文化內涵。(《盤州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