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都知道衣冠禽獸並非好東西,它純粹是在罵人。但你們知道嗎?明朝的時候,人們都是爭著搶著當衣冠禽獸呢。那問題來了,衣冠禽獸是什麼,為啥還需要爭搶呢?
"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官服。那時,只有官吏可以穿著描禽畫獸的官服,飛鳥“禽”的飛禽走獸,與今天的軍銜差不多,可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甚至,當時朝廷還規定文官官服繡飛禽,武官官服繡走獸,等級森嚴,不可跨越。
明朝一品到九品官服繡的什麼動物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所以,人們把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可以稱之為衣冠禽獸,可不是一般人,老百姓都很羨慕。然後,問題來了,衣冠禽獸何時由官員官服變成貶義呢?
明初,文人紛紛冒死向皇上提建議,武官以戰死沙場為榮。但明中後期,社會動亂,朝野紛爭,大臣們人人自危,許多官員甚至身陷囹圄,很多官員開始魚肉百姓。普通百姓把穿官服的人看作是瘟神,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於是,“衣冠禽獸”開始帶有貶義!曾經受到廣泛推崇的“衣冠禽獸”,逐漸退化為“披著人皮的狼”。““衣冠”完全掉價,還是由於明末清初“語言發酵”。
清代小說作家李汝珍在鏡花緣上曾說過,若不孝順,做官就是衣冠禽獸!(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即不孝,所謂衣冠禽獸,欲取才女又有何用),一時廣傳。事實上,這就跟我們今天的網路流行語,洪荒之力,藍瘦香菇,用的人多了,就有了新的含義!這就意味著,人們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外貌,舉止像禽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