讒言,指的就是在他人面前說陷害某人的壞話,即誣衊別人的不實之詞。
從古至今,有不少的英雄豪傑,都屈死於讒言之下,也有不少的陰險小人,都因為讒言而飛黃騰達。
其實,這種人是很齷齪的!
面對無法打敗的對手,他們自知毫無能力,因此產生了嫉妒心理,繼而開始編造是非和讒言,來陷害對手。
人性墮落,讒言不可輕視!
作為十六國時期的漢趙皇帝,劉聰手下有一位宦官,叫作王沈,此人就是一個極盡讒言的卑鄙小人,而劉聰又恰好是個黑白不分的昏君。
公元316年,漢宮宦官中常侍王沈、宣懷、中宮僕射郭猗等人,都因受到劉聰的恩寵信任而掌權。
在這期間,劉聰時常到後宮遊玩宴樂,有時三天不醒,有時百天都不出後宮,而朝政大事則全部委託給了相國劉粲。只有需判定大臣的生死或職位升降時,劉粲才讓王沈等人進宮報告,可王沈等人多數情況下都是知而不報。
因此,王沈等人就憑著自己的想法去決斷。他們將那些曾為國家建立過功勳的老臣全部架空,概不使用,對於那些奸詐、諂媚的小人,卻是極力提攜。
對於王沈等人的所作所為,整天沉迷於酒色的劉聰卻一無所知,也毫不在意……
當時,連年出兵征戰,武將兵士們沒有一點錢、帛之類的獎賞,可後宮發給僕人、侍童的賞賜,一賞便高達千萬。
王沈等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的車乘服飾、府邸規格,早已超過了親王們。而他們的子弟及表親,光擔任郡守縣令的就有三十多人,且個個貪婪殘忍,成為了忠臣與百姓眼中的禍害。
王沈等人極盡讒言,陷害忠良……
少府陳休、左衛將軍卜崇為人清高正直,平日裡就很憎恨王沈等人,因此在公共場合對他們也是毫不忌憚,惹得王沈等人對其也是懷恨在心。
這一切,侍中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找了一個機會想要勸勸陳休和卜崇:“如今,憑王沈等人的勢力,完全可以翻天覆地,二位大人還是小心為妙,不要和他們正面交鋒的好……”。
聽了侍中的話,陳休、卜崇說道:“我倆已經年過五十,職位地位也很高了,現如今只缺一死而已!若為忠義而死,我們死得其所,怎麼能俯首低眉為閹宦做事呢?卜公不必為我等擔心!”。
漢主劉聰聽信讒言,殺戮忠良……
對皇帝獻媚,對相國討好,王沈等人的威勢之盛與權力之大,早已與君王持平。不僅如此,他們還培養了不少的奸佞黨羽,四處危害朝廷和百姓。
王沈知道陳休和卜崇等人都是朝廷忠臣,終有一日會揭露他們的奸惡罪行,因此迫切想要除掉他們。在王沈等人的汙衊陷害下,漢王劉聰不僅沒有徹查事情原委,反而還倉促地將幾位忠臣全部抓了起來,等候處斬。
不久之後,懷恨在心的王沈害怕事情敗露,便假傳聖旨、欺天瞞日,在一天之內殺戮了包括陳休、卜崇在內的七位卿大夫。
面對劉聰的昏庸無度,王沈的陰險毒辣,太宰河間王劉易、大將軍渤海王劉敖、御史大夫陳元達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聯名上表勸諫,要劉聰嚴懲宦官王沈等人。
誰料,漢王劉聰卻把這份奏表拿給了王沈等人看,並笑著說道:“這些人毫無頭腦,被陳元達帶著,也都變成痴呆的人了!”。
看完奏摺,王沈等人做戲一般,跪下磕頭並哭著說:“陛下,我們都是小人,承蒙陛下錯愛提拔,能夠為陛下掃灑閨閣。可現如今,王公、朝臣們嫉恨我們如同仇敵,又對陛下深感失望,還請陛下把我們放到那鼎沸的油鍋中,那麼朝廷自然平和靜穆了。”。
聽了王沈等人的“逆耳忠言”,劉聰笑到:“這樣的狂言亂語,不是很平常嗎,眾愛卿對朕忠心耿耿,朕怎會不知,你們又有哪裡值得痛恨呢!”。
說完,劉聰轉身對相國劉粲說道,你覺得王沈等人怎麼樣?劉粲笑著答道:“陛下,王沈等人一向都對陛下忠心耿耿,為官也是清正廉潔,陛下不必去聽外人那些狂言亂語!”。
劉聰聽了很高興,隨即便將王沈等人封為了列侯。
最終,疏離朝政、縱情聲色的劉聰,在一幫宦官的妄行殺戮下,使得國家日益混亂,而自己也因驕昏而亡。
正所謂:讒言不可聽,聽了禍殃結。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滅,夫婦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親戚聽之絕。
其實,古人早就總結過讒言的危害——讒言,不可聽信。
讒言之所以生效,關鍵就在於聽讒言者。作為一個說讒言的人,宦官王沈等人固然可恨,但作為一個聽讒言的人,漢王劉聰手握生死大權,卻不分青紅皂白,一旦信了讒言,就定會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