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心理學: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相信大家對這個故事都耳熟能祥:


在深山裡,有一個小廟,廟裡只有一個和尚,這個時候他為了有水,一個人去山腳挑水喝。日如一日,沒有改變。只有他一個人,只能他一個人去挑水。

過了很久,廟裡來了一個新和尚,挑水的和尚為了不讓新來的和尚坐享其成,於是兩個人商量一起下山抬水喝,取得一個平衡。

再後來,廟裡又來了第三個和尚,這下子,前面兩個抬水喝的和尚都不願意下山去抬水,讓新來的第三個和尚坐享其成,不用出任何力就有水喝。而新來的第三個和尚也想,你倆都不去抬水,憑什麼我就要一個人下山去挑水給你兩喝。

於是,三人都坐著不動,直到缸裡的水喝完也沒人主動去挑水喝。



其實呢,這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是典型的社會惰化現象,一種群體相互作用問題之間的一部分。

社會惰化也叫社會惰化作用或者社會逍遙,指的是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是,個人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

心理學家達謝爾透過研究發現:隨著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數增加、每個人做的個人努力程度也會逐漸下降。

就像是現在工廠大多按照計件來發工資,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件數越高,相應的工資也就越高。員工既拿到了高工資,又給公司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的效益也增加了。這種計件方式就有效防止了社會惰化這種現象產生,乾的多你就拿得多。

相反,如果工廠採取計時發放公司,這個工廠裡面有一個員工開始偷懶,活幹的少,拿著一樣的工資。為了完成任務,那麼其他員工就會把偷懶的那個員工的工作量承擔了。長時間下去,其他員工產生了不滿情緒,都開始出現偷懶現象。

這也是現在工廠大都用計件來核算工資的原因。

有社會惰化現象,相反,也會一種現象叫社會助長現象。個人對別人的意識,包括別人在場,與他人一起活動或者在電子監控存在的情況下帶來的行為效率的提高。

還是以工廠舉例:某一天,老闆說:“今天上級領導會過來視察,大家都好好幹啊。幹得好的這個月加工資。”大傢伙聽到加工資,這一天都幹勁十足。

既然有社會助長作用,還有一種他人在場非但不能提高行為績效,反而會降低績效的社會干擾現象。

比如:你要面試一個崗位,這個崗位要求用英語進行一段自我介紹。在這之前你已經做好準備,進行了多次模擬,發音,單詞都沒問題。然而在進行正式面試的時候,你可能因為面對面試官緊張,一時間忘記了某個單詞或者遺漏了一句話。造成正式表現還沒有模擬的時候發揮得好。

好啦,今天的心理學小知識就分享到這裡了。

因為個人原因,前兩天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寫文章,今天終於有時間來更新文章了。

我是做咖啡的陳笨笨,95後‬,平時‬喜歡‬看‬心理學‬的‬書‬,喜歡‬咖啡‬。沒事‬我會‬向‬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學‬小知識‬。喜歡‬可以‬直接‬‬關注‬哦‬

分類: 體育
時間: 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