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67年的傅海棠,原本是個下地幹活的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種過小麥、大蒜、棉花,還養過鵪鶉,養過豬。他也曾是個走街串戶的小商人,販賣羊皮、狗皮,賣塑膠花,收金銀飾品等。
後來在賣給他豬飼料的小老闆的介紹下,他成為期貨投資者,按他自己的說法,是自願並且滿懷希望地進入這個市場,當時以為做期貨也就是和以前做小生意差不多,應該能手到擒來。當然,初入期貨市場,他只是凡人,從2000年一直虧到2008年都沒有翻身。
終於在2009年,傅海棠中了個大獎,5萬做到600萬,華麗麗地從虧損的投資者,變成了盈利的投資家了。成就他的是一把大蒜(現貨電子盤)的暴漲行情,就像他在2008年底躺在床上想的那樣——“明年要賺一個大的”。
2010年,傅海棠再次中獎,一把棉花的上漲,從600萬做到1.2億,一舉成為期貨市場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的“北丐”。江湖上還給了他一個雅號——“農民哲學家”。
經濟學家傅海棠的投資理念
其實,在骨子裡,傅海棠認為自己是哲學家、經濟學家,投資上能賺點錢,只不過是自己在哲學和經濟學上搞清楚了而得到的獎勵。
傅海棠的經濟學思路,他認為成本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供需影響價格。價格,是在成本基礎上結合供需的反映。商品的標價並不一定真實反映價值。商品的價格不可能長期低於成本。
一般而言,若不考慮折舊,商品的價值是不變的,變化的只是價格,而價格是表象,價值是本質。
他認為最最好的價值投資時機是:投資的商品標的價格低於成本價。(當然,價格高於成本價的某些階段,也是有投資價值的,但若價格低於成本價,其投資價值會更高。)
所謂的安全邊際,就是儘量低於成本。最最好的價值投資機會,一生中只需抓住很少的幾次就夠了。(就像傅海棠在投資中的成功就是抓住了幾次大行情而已)
有人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中國養豬成本9元/斤,美國養豬成本4元/斤,為何中國養豬成本偏高?”,我們都知道,中國生產了世界上大約一半以上的豬肉,而且生豬養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就有“豬糧安天下”之說。
能繁母豬存欄量是反映生豬產能的最穩定、最核心的指標。去年9月份,農業農村部印發了《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建立了以“能繁母豬存欄量”為核心調控指標的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 辛國昌:我們要把全國的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4100萬頭。
據介紹,去年6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為4564萬頭。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密集釋出生豬產能過剩的預警資訊,引導養殖場戶淘汰過剩產能。
今年1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290萬頭,環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7個月累計調減274萬頭,向著正常保有量有序回撥。未來穩定住能繁母豬存欄,盡力避免生產和價格出現大起大落。
最新的資料,生豬每公斤12.5元,我們監測的生豬養殖成本線大概是在15.4元每公斤。很明顯價格已經跌到成本線以下,近期養殖場戶每出欄一頭商品豬,頭均虧損要超過300元。
牧原股份當前的生產成本是在15元/公斤左右,也就是7.5元/斤,其中包括2元左右的折舊攤銷等非現金成本和13元左右的現金成本。但是牧原股份也表示,在今年4月份,內蒙古扎旗牧原農牧有限公司,一批3800餘頭的育肥出欄豬,170日齡體重達140公斤,綜合成本10.5元/公斤,也就是5.25元/斤!
牧原董事長公佈一優秀養殖場成績,3800頭群170日齡體重達170公斤,平均料肉比為2.4:1,綜合成本10.2元/公斤,也就是5.1元/斤。這個訊息一經公佈,震驚了行業內養豬人,部分養殖戶紛紛表示不可能,不相信生產成本能低至5塊多,甚至還拿自身的生產成本與之做比較,認為生產成本至少要在6元以上才合理
2月28日電 (申佳平)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訊息,2月21日-25日當週,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98∶1,進入《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確定的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立即啟動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並指導各地積極收儲。據初步統計彙總,目前北京、江西、湖北、重慶、雲南、陝西、寧夏等地已啟動收儲,其餘地方也將於近期啟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儲備調節工作,必要時進一步加大收儲力度,促進生豬市場平穩執行。建議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決策,保持生豬產能總體穩定和正常出欄、補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