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軍事文章評論中,有很多對於解放戰爭中發生的孟良崮戰役,有著很多不一樣的看法。當時在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領導的國民政府王牌軍隊七十四師,之所以他們在此戰役中全軍覆沒,完全是因為張靈甫的戰術不對,因為貿然前進才導致被我軍殲滅的下場。縱觀近代的革命史中,黨領袖一直覺得“保留實力,殲滅敵軍”是戰爭的內在。所謂的殲滅戰,也就是說高效率、速度結束戰鬥。大家也知道當時我黨部隊的劣勢有多大,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人員上都不佔優勢。如若想從被動化為主動,那必定只能打殲滅戰,這樣才能在最快速度的情況下,最高效地降低敵人的戰略主動。那麼話說回來,很多人對這樣的說法都沒有質疑,但是當時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當代白起”粟裕將軍,在回憶錄卻直接推翻這樣的論點。其實經過多個資料證實,張靈甫採用孤軍冒進、白送給我軍的說法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沒有反映國軍七十四師的進攻意向,也沒有體現出我軍“神機妙算”的戰略計劃。那麼身為國民政府王牌軍隊的七十四師,到底發生了什麼竟然會被全部殲滅?國軍七十四師在孟良崮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小瞧了張靈甫呢?
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長按點贊2秒並關注一下,動一動您發財的小手給我一個支援,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內容。
戰局形勢
一九四七年三月份,解放戰爭也進行了長達八個月,戰局形勢也異常的緊張嚴峻。解放戰爭剛剛爆發,因為接受了投降日軍的武器裝備和美國對其的支援,仗著四百三十萬大軍對我黨解放區域發起全面進攻。
老蔣聲勢浩蕩地對我軍解放區域展開攻擊,前期確實也效果顯著,國軍相繼佔領了一百零五個解放區域的城市,此時的老蔣也認為全國淪為他的掌中之物已經指日可待。
但在這樣的輝煌戰績下,國民政府所付出的代價,那就是自己部隊規模已經逐漸地變得清晰。國民政府當時在戰場前線所出動的部隊規模,已經從一百一十七個旅慢慢地縮減到八十五個,而且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國軍就被解放軍殲滅了七十一萬的人員。
國民政府是佔據了很多區域,但是相對應著也就需要更多的兵力進行駐守,一線部隊的作戰實力也就更加地縮小。鑑於這樣的情況,老蔣也就為此更換作戰計劃,將全面攻擊改成重點攻擊,也就是說老蔣要派遣重兵,對我黨主要地區實施攻擊。
然而對於我黨重要解放區域來說,無疑就是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如果老蔣重兵進攻陝北解放區,那麼應該也就是政治上的問題;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話,則可以改變整個解放戰爭的局勢。
山東解放區不止有我黨華東野戰軍進行駐守,同時還是關內區域最大的解放區,而且地理位置處於優勢,還是當時我黨重要的經濟戰略中心。同時山東解放區還可以無時無刻威脅著當時國民政府所看重的南京和上海,也是國民政府海運到東北的重要樞紐。
所以老蔣方面就對山東解放區域視為“重點攻擊物件”,甚至還稱為“黨國的命運在此一舉”。老蔣為了“黨國的命運”,集結了二十四個師和六十個旅,一共四十五萬餘人。
這次集結的部隊規模,相當於老蔣用於重點進攻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不僅人數多,還全部都是王牌部隊,武器裝備那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老蔣將此戰看作黨國的命運,所以也就將國軍五大王牌部隊的三個,全部都派遣了下去。國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以三個王牌部隊作為中堅力量,同時分別組建為三個兵團。國軍三個兵團中,兵力多達十七個師二十五萬人,他們的戰略任務就是機動突擊。國軍剩下的二十萬人,主要任務就是駐守戰略位置和進行支援。
老蔣搞如此大的動作,集結王牌主力部隊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攻擊,可見他的決心和期待有多大,也能看出此次作戰對他來說有多麼的關鍵。
我們也都知道,國民政府軍隊在抗日的時候,一直就是輸多贏少的情況。老蔣雖然軍事能力不足,但是好在還吸取了多次被我軍擊敗的教訓,採用了集中兵力、步步緊逼的戰術,使用自己強於我軍的裝備和兵力,主動讓我軍跟他們進行交戰。
老蔣的這一舉動雖然不夠英明,但對於國軍來說,確實是揚長避短的辦法,因為敵軍這樣的戰術確實可以讓其避免被我軍長驅直入。
孟良崮戰役
老蔣指揮部隊縮小了合圍圈,準備首先將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攻下這兩個解放區也就相當於完成他統一的美夢。
國軍強於我軍的兵力和武器優勢,敵軍只用了十五天就強行攻佔了魯南一帶,給當時駐守在山東解放區的華東野戰軍,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
國軍顧祝同帶領二十四個師和六十個旅四十五萬的兵力,採用“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戰術,妄想將華東野戰軍追擊到膠東海邊,隨即逐個殲滅。華東野戰軍為了應對敵人的這一舉措,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打打停停,在機動中調動對手,只不過因為敵軍一直採用重點進攻的目標,這個戰術也就沒有非常高效的效果。
在一九四七年五月,我黨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開始進行轉移集結,以此來尋找最適合的戰機。國軍顧祝同發現華東野戰軍向東轉移,害怕我軍跳出包圍圈,於是他下達命令讓部隊進行追擊。同時國軍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帶領著的七十四師、二十五師和八十三師朝著沂水推進,七十四師也就處於陣線的最中央。
國民政府軍隊的想法也就是從中央區域進行突擊,直接朝著華東野戰軍的總部發起進攻。國軍聲勢浩大,華東野戰軍從實力來看確實是不利的,而且國軍七十四師就在我軍前方,屆時我軍只需要做個調整,就可以完成對其五比一的人員壓制。
當時華東野戰軍的總指揮是粟裕將軍,他被世人稱之為“當代白起”,為了應對這樣的局勢,他毫不猶豫採用堅決戰術,在國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直接“以牙還牙”,正面對七十四師發起進攻,爭取全部殲滅國軍主力部隊,從而藉此打破國軍所謂的從中間突破的戰略計劃。
為了完全實現覆滅國軍七十四師的戰略計劃,粟裕更是對麾下部隊做了戰前工作,告訴所有圍堵的縱隊傳達了嚴令,寧願讓其餘部隊逃走,也要將全部的實力放在殲滅七十四師的身上。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三日,孟良崮戰役正式爆發。戰鬥拉開帷幕,華東野戰軍直接牽制住國軍七十四師,為其餘的三支兄弟部隊爭取掩護,讓他們順利形成戰略包圍圈。
國軍七十四師接連對華東野戰軍發動猛攻,妄想衝出包圍圈,但是無奈被我軍死死咬住。國軍七十二師師長看到從正面突圍異常艱難,而且還和左右兩邊的軍隊失去了聯絡,同時後撤方向垛莊也被我軍佔領,無奈之下只得退回到孟良崮等到支援。至此,華東野戰軍對國軍七十四的合圍也成功形成。
儘管國軍七十四師已經進入我軍的包圍圈,但是對於我軍來說還是處於不利局勢的。畢竟華東野戰軍面對的對手是老蔣的左膀右臂,七十四師更被稱為王牌部隊之首,不僅武器裝備和單兵素質都是屬於美式化,同時部隊里老兵規模高達百分之九十,哪怕是新兵蛋子也是服役過一年,可以說這支部隊戰鬥力極為強悍。
甚至在國民政府軍隊裡面還有一個傳說:如果有十個完整編制的七十四師,就可以完全統一中國。最重要的是,國軍七十四師是老蔣的嫡系部隊,全軍上下每一個人都對國民政府非常忠誠。
所以當國軍七十四師陷入我軍包圍圈的訊息被敵軍知道後,他們其實當時都非常不相信的。不過此時的老蔣一直覺得自己的七十四師是“尖刀”,於是命令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我軍主力進行牽制,然後出動十一師和六十五師等九個師的規模,從而對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進行全面合圍。
現如今的戰局形勢對華東野戰軍異常的緊張,也就是說如果華東野戰軍不能在孟良崮一帶速戰速決,那麼到時候面對華東野戰軍的時候,就是國民政府軍隊十個師的包圍。更難的是,國民政府的很多部隊距離孟良崮也就兩天左右的距離,所以華東野戰軍此時的敵人不僅僅是國軍七十四師,還要和時間賽跑,爭取在最快的時間裡全部殲滅敵軍,不然就會變成被敵軍反包圍的情況。
時間緊急,任務艱鉅,華東野戰軍主力部當即首要任務就是不惜一切將孟良崮攻佔。五月十四日,我軍對孟良崮進行全面進攻,所有炮彈向雨點子傾斜而下,國軍七十四師駐守的孟良崮也變得滿目瘡痍。
不過國軍七十四師確實非同小可,戰鬥力不愧為國軍王牌軍隊之首,儘管我軍對其發動狂轟濫炸,也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情況,但是國軍七十四師並沒有崩潰,而且還能連續三次對我軍反衝擊,妄圖開啟缺口逃出去,不過每次突圍都被華東野戰軍打回去。
戰鬥持續到晚上都沒停下來,華東野戰軍也一直對孟良崮陣地進行炮擊、衝鋒,但國軍七十四師實在是過於頑強,始終打不破。
當然這只是“開胃菜”,張靈甫帶領七十四師一直進行頑強反擊,陣地上到處都是屍體和丟棄的武器。我軍為了防止敵人的反擊成功,甚至指揮員都以身作則端著武器上戰場進行衝鋒,抵擋住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華東野戰軍如果想要打破這種局勢,我軍就集結重兵端掉了國軍唯一的水源地。這個區域被我軍佔據之後,國軍七十四師為此瘋狂發動進攻,畢竟水乃生命之源,如果這個水源地被我軍控制,那他們真的就陷入絕境了。
在當天時間裡,國軍七十四師使用迫擊炮多次進行轟炸,掩護敵軍奪取被我軍佔據的水源地。華東野戰軍當然也知道這個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拼死都要將它控制在自己手裡。
戰役已經越來越到了白熱化的情況,屆時對於我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果還不能快速解決處於孟良崮的國軍部隊,那麼我軍就會陷入被包圍的情況。數日的激戰,導致敵我兩軍計程車兵體力到達極限,華東野戰軍總部直接傳達指示,讓所有人包括指揮官、後勤人員都衝上去。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端掉孟良崮,華東野戰軍都出動了全部預備隊和警衛隊。也是在我軍全力一擊下,孟良崮陣地的所有國軍都被我軍消滅,師長張靈甫也因為兵敗自殺身亡。僅僅三天的時間,華東野戰軍就消滅了所有國軍,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可謂是首屈一指。
粟裕和張靈甫的抉擇
但是不管怎麼看,粟裕將軍首先命令部隊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華東野戰軍此次戰略計劃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不採用我軍平常的套路“首先攻打實力薄弱的一方”,卻選擇將首要進攻目標直指國軍五大王牌之首的七十四師呢?
當時粟裕將軍認為,解放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八個月,我軍戰士不僅具有很強戰鬥力,而且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部隊實力也是增長了好幾倍。
總得來說,當時解放軍部隊的整體實力,無論從經驗還是武器上,都具備和國軍王牌部隊一戰的能力。敵軍可能也不會想到,解放軍竟然如此大膽對王牌部隊發起攻擊,也確實是可以做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華東野戰軍這一戰略計劃,就相當於“從萬軍群中取敵將首級”。粟裕將軍集結九個縱隊規模,對國軍王牌七十四師進行圍殲,粟裕將軍集結如此多的兵力,是否真的是因為七十四師孤軍貿然推進呢?
事實上並非如此,張靈甫帶領的國軍七十四師身為王牌部隊之首,雖然看不起其餘友軍部隊,但是張靈甫作為一個戰鬥經驗十足的老將,也絕對不會犯這種輕敵和衝動的錯誤,可以說很多人都是完全小看了張靈甫。
細思極恐的是,當國民政府軍隊全面衝鋒的時候,國軍七十四師作為處於中間位置的部隊,也是我軍首個突破物件,它的周圍幾乎全是友軍。孟良崮戰役開始之後,國軍七十四師周圍的友軍部隊其實都離他非常近。其中離孟良崮的國軍部隊,最少的僅僅六公里,如果他們想要支援七十四師,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大家都知道國民政府內部非常腐敗,各個派系都明爭暗鬥、互相看不順眼,嫡系部隊和其他雜牌軍之間更是有很多矛盾。但是粟裕將軍能夠將國軍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絕對不是因為張靈甫“親自送上門”,也不是張靈甫指揮有誤。
當時對於國軍七十四師周圍的友軍部隊,粟裕將軍一直都有所提防,同時還出動了四個縱隊進行阻擊敵人支援的部署,粟裕大將也就是利用敵軍各個派系都明爭暗鬥。
當華東野戰軍將國軍七十四師包圍之後,老蔣甚至覺得此時就是和解放軍決一死戰的機會。所以老蔣直接下令讓張靈甫帶領七十四師駐守在孟良崮,牽制住解放軍主力部隊,同時還告訴其他部隊快速支援七十四師,妄想以七十四師集結更多的兵力。
此時大家也很容易看出,在山東解放區的關鍵一戰就在於,國軍七十四師是否可以堅守住,和華東野戰軍可以在被包圍之前殲滅七十四師。
此戰中不管是在戰鬥力還是指揮官上,華東野戰軍都強於敵軍。僅僅三天時間,就將七十四師全部消滅,整整三萬兩千多人直接被殲滅,老蔣的魯中決戰計劃也不了了之。
張靈甫兵敗的真實原因
如果不是說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兵敗不是因為貿然前進,那到底有什麼原因呢?有九個原因。
一、戰鬥力方面
解放戰爭開始,七十四師老兵佔據百分之九十,剩下的全是新兵。經過多次戰役部隊裡的老兵都損失很大,新的戰士幾乎都是強行徵進去的,並沒有對戰爭有多大的熱情,所以種種方面來看,七十四師戰鬥力其實不如從前。
二、指揮官方面
處於抗日時期的時候,國軍七十四師有大一半都是軍校出身,同時也有大批預備幹部。解放戰爭爆發後,部隊裡很多幹部將領都相繼戰死,預備幹部頂替後仍然不夠,只能從基層上提拔。孟良崮戰役發生之前,很多幹部都已經戰死,那時候的七十四師也就只剩下三分之一是軍校出身,指揮能力大家也都能知道是怎樣的。
三、戰鬥意志
抗日的時候,軍隊雖然條件不好,但是每個人都知道為了什麼而戰,為了祖國人民而戰,所有官兵才奮不顧身。但是解放戰爭中,都是和自己同胞而戰,沒有人對同胞有仇視心理,所以對於內戰都十分消極。這種厭戰心裡一旦萌生,部隊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開小差的,七十四師雖然是王牌軍隊,但依舊存在厭戰、逃兵的存在,尤其退守到孟良崮,整個部隊都充斥著消極的氣氛。
四、百姓的支援
那時候百姓都說,剛趕跑了日寇,又出現了國軍。老百姓對於部隊可以說是極其信賴,所以才會幫助部隊,但國軍在內戰的時候,竟然強行搶糧,所以在百姓心裡國軍和日寇差不多。國軍七十四師即便沒有這樣的現象,但百姓依舊對他們不信來,想著他們早日戰敗。
五、偵察工作
每個部隊都有自己的偵察部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將敵人的情報掌握好,勝率也就會更大。在解放戰爭的時候,老百姓對國軍沒有什麼好的印象,更別說給他們送情報。即便國軍七十四師有自己的偵察部隊,但是如此龐大的戰爭規模,再怎麼偵察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國軍七十四師才會處於被動的局面。
六、戰術方面
解放戰爭的時候,國軍都只是依靠火炮和先進武器,根本不敢在晚上作戰,戰術方面太過於死板。國軍每次一到陣地,就馬上構築防禦工事,國軍七十四師自己被困在孟良崮,自己的先進武器也沒辦法發揮作用,只能等待著被殲滅。
七、友軍的不重視
國軍在抗日時期,雖然各派系都有所爭鬥,但是大家為了打鬼子都放下偏見。解放戰爭開始後,很多雜牌軍都對嫡系軍隊不滿意,打仗的時候也不會顧及,所以在國軍七十四師被包圍的時候,支援部隊總是非常緩慢,哪怕距離很近也要有理由不去增援。
八、互相配合
七十四師之前有很多戰鬥經驗豐富的炮兵,他們可以對步兵進行掩護,但是在孟良崮戰役發生前,炮兵就損失慘重,再加上張靈甫自己堅守孟良崮,導致自己的優勢發揮不出來,這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九、指揮方面
解放戰爭發生後,國軍內部指揮權非常亂,誰也不服誰,這才導致部隊執行任務不積極。國軍七十四師的命令沒有得到及時的執行,再加上將領直接都不服氣,坐看對方死也是習慣。
國軍方面一直想著以國軍七十四師為中心,集結大批部隊,沒想到自己卻被包圍。張靈甫在抗日的時候表現還是不錯的,只不過跟錯了隊伍,站在了百姓的對立面,失敗也就是註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