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讀武俠故事是站在上帝視角,難免會有一些無法理解書中角色情緒的地方,比如《神鵰俠侶》中,世人皆知郭靖是大俠,楊康是惡人,可楊過卻不清楚當年楊康之死的真相,所以他有心想郭靖復仇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實上哪怕他知曉當年的真相,那楊康也的確是因軟蝟甲上的蛇毒而死,所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即便他不明事理,依舊堅持向郭靖報仇,也還是說得通的。
也正因為父母之仇不可不報,那《天龍八部》中的虛竹與蕭峰的關係就顯得有些奇怪了,這二人雖是結義兄弟,但他們接觸時間並不長,而且在結義當天便知曉雙方父輩有深仇大恨,玄慈後來也被蕭遠山逼死,他為何不因此向蕭峰復仇?
金庸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考慮。
一、殘酷的真相,是兄弟還是仇人?
要在一部作品中將三位主角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可不容易,即便是金庸也難免厚此薄彼,比如虛竹是直至原著第二十九回才登場,不過一個角色的戲份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節是否合理。
蕭峰的威名早已傳遍武林,哪個熱血男兒都會想與他成為兄弟,所以段譽和虛竹都以與蕭峰結義為榮,這是沒問題的。
但對於虛竹而言,他與蕭峰結義不過幾個時辰而已,二人之間只不過一面之緣,根本沒有深厚的交情,而蕭峰的父親蕭遠山卻硬是在天下群雄面前逼死了他的雙親,以旁人視角來看,此時虛竹該是怎樣的情緒?
自然是翻臉,難不成還要照顧兄弟情緒不是?就連蕭遠山在問蕭峰父母之仇該如何處理時,蕭峰的回答也是斬釘截鐵的:“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哪怕虛竹自幼生在佛門,但他也該懂得這番道理。
所以從角色情感來看,虛竹完全有理由向蕭峰父子報仇,只不過是金庸刻意淡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沒有讓這場對決發生罷了,不過金庸的顧慮是什麼?
二、一成力開碑裂石,七成力卻打不死虎
如果虛竹與蕭峰真的開打,而且雙方還是因為“不共戴天之仇”而死鬥,那麼意味著二人之中必有一人要戰死,甚至更壞的結局是二人同歸於盡。
不過在筆者看來,結局更有可能是蕭峰死在虛竹手中,哪怕蕭峰在實戰中再猛,根據書中細節來看,他的實力也應該是在虛竹之下的,而這樣的結局自然不是金庸想看到的。
憑什麼說蕭峰的實力不如虛竹?從實戰經歷來看,蕭峰幾乎是一生無敗績,無論他面對的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他總是一往無前,可問題在於虛竹不是一般人。
哪怕拋開虛竹身上那逍遙派的種種絕學不談,只論他從逍遙三老那兒繼承的深厚內力就足以壓制蕭峰,你且看虛竹才接受了無崖子傳授的七十年內力之後是何表現?
原著道:“虛竹不明所以,依言虛擊一掌,只聽得喀喇喇一聲響,好好一堵板壁登時垮了半邊,比他出全力撞上十下,塌得還要厲害。”
虛竹這開碑裂石的力量算很強了嗎?這遠遠不是他的上限,無崖子說過,這連他一成的內力都沒有達到。
反觀蕭峰的力量又是怎樣?從他那打虎之舉就能夠看出他的力量是何水平。
原著道:“蕭峰不懂他說些什麼,當下也不理會,提起右手,對準一頭老虎額腦門重重一掌,砰的一聲響,那頭猛虎翻身摔了個筋斗,吼聲如雷,又向蕭峰撲來。蕭峰適才這一掌使了七成力,縱是武功高強之士,受在身上也非腦漿迸裂不可,但猛虎頭堅骨粗,這一記裂石開碑的掌力打在頭上,居然只不過摔了個筋斗,又即撲上。”
虛竹的那一成力是實實在在的做到了開碑裂石,而蕭峰這裡用了七成力卻只是把那老虎打得摔了個筋斗而已,這裡雖提到他這也是“開碑裂石之力”,卻只是個形容詞,而非實際效果。
哪怕退一步說,蕭峰這力量就是開碑裂石,那也已是用了他七成力,而同等的力量,虛竹只需要發揮一成實力就能夠做到,二人的力量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
三、兄弟相殘,難以收場的結局
所以虛竹與蕭峰若是一定要有一人戰死,那麼死的多半是蕭峰,可故事若真照這般發展下去,會帶來什麼後果?
蕭峰一死,後來的宋遼大戰便無人可以阻攔,哪怕是段譽、虛竹能夠生擒遼帝,但少了蕭峰這麼一箇中間人,宋遼之間的矛盾只會進一步被激化,耶律洪基絕不可能就此放棄攻打大宋,甚至因為段譽的插手,遼國還會將怒火撒向大理,如此一來便不符合歷史事實了。
所以從結果來反推,金庸淡化二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合情合理了,正所謂一力降十會,虛竹的力量遠在蕭峰之上,若讓蕭峰死在虛竹手中,那結局還真是不好收場了。